1931 年,孙连仲强忍拔牙的刺痛,想着牙不疼了股票按月配资开户,就立刻赶回部队。
没承想,这趟不过十几天的治牙之旅,会让他从手握万余精兵的将领,变成连卫兵都凑不齐的“光杆司令”。
治牙的时候军队没了孙连仲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军阀,他出身河北雄县的农民家庭,17 岁参军,跟着冯玉祥从士兵干到师长,1926 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后,他随部加入国军,参加北伐战争。
展开剩余89%开始的时候,孙连仲挺顺的。1928 年就当上了青海省政府主席,还代理过甘肃省主席,风头正劲。
可军阀混战的年代,立场比战功更重要。
1930 年中原大战,他跟着冯玉祥反蒋,战败后转而投蒋,部队被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,成了老蒋“围剿”红军的力量之一。
1931 年 9 月,第二十六路军被派往江西宁都,参与对中央苏区的“围剿”。
可这支部队本是西北军出身,士兵多是北方人,不习惯南方的湿热气候,加上“围剿”接连失利,士气低落到了极点。
孙连仲看着手下士兵无精打采的样子,正想办法提振士气,牙疼却突然犯了。
那是老毛病,虽然小,但是要命,疼起来连饭都吃不下,更别说指挥作战。
当时宁都没有好的牙医,他只好向老蒋请假,带着家眷去上海治牙,临走前把军权暂时交给了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,嘱咐道:“我十来天就回来,部队里的事,你多费心。”
他不知道,自己离开后,部队里正酝酿着一场大变动。
第二十六路军的参谋长赵博生,早已是秘密共产党员,这些年一直在部队里悄悄发展组织、宣传革命思想。
董振堂、季振同等高级军官,也对国军的“剿共”政策不满,更看不惯士兵们饿着肚子打仗。孙连仲一走,赵博生觉得时机成熟,立刻联系组织,汇报了起义计划。
12 月 14 日晚,赵博生召集核心军官开会,当他说出“投奔红军,不再打同胞”时,在场的人几乎都表了态。与其跟着国军打没希望的仗,不如跟着红军干革命。
第二天清晨,宁都城里响起了枪声,但不是针对红军的,而是起义部队在控制城门、收缴顽固派的武器。
1.7 万多名官兵,背着枪、扛着炮,高举着红旗,浩浩荡荡地向苏区开进。
红军早就派了代表接应,起义部队后来被改编为红五军团,赵博生任参谋长,董振堂任军团长,成了红军的精锐力量。而远在上海的孙连仲,还在等着牙医给他拆线,对宁都的变故一无所知。
等孙连仲带着治好了的牙赶回宁都,眼前的景象让他傻了眼:营地里空荡荡的,只有几个负责看守物资的老弱士兵,武器库的门开着,里面只剩下几杆破旧的步枪。
他冲进指挥部,李松昆脸色惨白地迎上来,结结巴巴地说:“赵参谋长…… 带着弟兄们…… 投红军了。”
孙连仲扶着桌子都没站稳身体,后知后觉的,他才想起离开前士兵们看他的眼神,想起赵博生每次汇报工作时的异样,才明白这场“变故”不是突发的,而是早有预谋。
不过十几天的功夫,他从国军上将变成了“光杆司令”,这个落差让他差一点没喘得过来气。
从“光杆”到抗日名将消息让南京知道后,孙连仲以为自己会被老蒋严惩,毕竟丢了 1.7 万大军,这在军中堪称“奇耻大辱”。
可老蒋的处理却出乎他意料:没有撤职,没有查办,反而给了他一笔经费,让他“就地重建第二十六路军”。
原来,老蒋看中了孙连仲的军事才能,也知道 26 路军起义主要是赵博生等人的推动,孙连仲本人并无过错,更重要的是,当时国军能打仗的将领不多,老蒋不想失去他。
带着老蒋的信任,孙连仲留在江西,开始招募散兵、改编地方武装。他凭着之前在西北军和北伐时的声望,加上治军严格,没用半年就重新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。
虽然规模不如从前,但战斗力慢慢恢复。
不过,“光杆司令”的标签还是跟着他,让孙连仲没少被打趣嘲笑。
直到 1938 年的台儿庄战役,这个耻辱才彻底被洗刷。
1938 年春,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,企图攻占徐州,打通南北战线。孙连仲当时任第二战区右翼兵团司令长官,奉命率部驻守台儿庄。
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第十师团,他没有选择硬拼,而是利用台儿庄的街巷地形,组织士兵打巷战。
日军的坦克进不了窄巷,飞机轰炸也怕误伤自己人,孙连仲的部队就靠着“贴身战”,把日军拖在街巷里。
有一次,日军攻占了台儿庄一半的街区,孙连仲给前线团长打电话:“就算剩下一个人,也要守住阵地!”
士兵们抱着炸药包和日军同归于尽,用血肉之躯,把日军挡在了城外。
这场战役打了一个多月,最终中国军队歼灭日军数千人,迫使日军撤退,这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少有的大规模胜利。
孙连仲在战役中的指挥,让他从“丢兵的将军”,一下子变成了全国闻名的抗日名将,老蒋亲自给他颁发勋章,报纸上满是“孙连仲守台儿庄”的报道。
他后来回忆说:“那时候才觉得,之前丢部队的委屈,都不算什么了。”
抗战期间,孙连仲还参加了武汉会战、枣宜会战等多次硬仗,1945 年日本投降时,他作为国军代表,在北平接受日军投降。
那时候,站在受降台上的他,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狼狈的“光杆司令”。
不过虽然能打仗,但抗战胜利后,面对国共内战,孙连仲却提不起劲。
他见过太多战场上的惨烈场面,不想看到同胞相残,多次表示“希望和平解决争端”,但在大势面前,个人的意愿终究无力。
1949 年,国军在大陆的统治崩溃,孙连仲跟着老蒋去了台湾。
在台湾,他没有再担任军事职务,只挂了一个虚职,每天看看书、写写回忆录,偶尔和老部下聊聊天。
晚年的他,常对着一张旧照片发呆。那是 1931 年他在宁都和 26 路军军官的合影,照片里的赵博生、董振堂笑得很灿烂。
他在回忆录里写道:“那趟上海治牙,不是命运捉弄,是时代变了。他们选了红军,我选了抗日,都是为了国家,没什么后悔的。”
1990 年,孙连仲在台北病逝,享年 97 岁。
他的一生,是近代中国的缩影,经历过军阀混战的混乱,感受过丢兵弃甲的狼狈,也书写过抗日救国的辉煌。
而那场因牙疼引发的“空营之变”,虽然是他人生里戏剧性的一笔股票按月配资开户,但是他终究用自己的能力和毅力,从“悲惨将军”,活成了抗日英雄。
发布于:河南省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